我们似乎长期习惯于饮鸩止渴,不管统治者还是个人,只看重解决眼前短期利益,不关心建立正反馈的机制。
我讨厌“卷”这个词,当用来形容自己时总令我读出有一种顾影自怜的感觉。用这个字形容别人的,心理又往往隐含一种虚假的恭维。很多人自我感动,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因为效率低的问题。不过这可能也是个悖论:正因为不得法,可能根本不知道更高效的办法存在。警惕那些工作狂,这种人往往不仅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还会拉团队下水,比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危害更大.
J. Richard 的 “60/30/10规则”: 团队成功的60%取决于“团队中有哪些人?” 30%是你如何组织它的,最简单且关键的就是明确的分工。 最多10%是领导力。
看剧本身就是用来同理人生、疗愈自己,以及看见跟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地铁车门上写的:Please yield to alighting passengers. 这里竟然用“yield to”,想表达本来不该先下后上却不得不屈服吗?倒是和基本盘的道德水准不谋而合。不过不管翻译水平怎样都不重要了,以后可能是这样的翻译:Qing Xian Xia Hou Shang
今天是全民齐蹲文字狱的一天。
看到一篇介绍《The Science of Learning Physics 》这本书的文章,提到物理学家和初学者看待要解决的问题的三个关键不同点:
- Experts see principles, while novices see surface features. Asked to categorize physics problems, experts organize them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volved. Novices, in contrast, focus on surface features, like whether the problem involves a ramp or a pulley. 高手看原理,新手看表面。当要求对物理问题进行分类时,专家们根据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对它们进行组织。相比之下,新手则关注表面特征,例如问题是否涉及坡道或滑轮。
- Experts reason forward, while novices reason backward. Experts start from the “givens” of a problem and pick the right formulas to apply to get the intermediate quantities needed to solve a problem. Novices, in contrast, start with the goal and try to find equations to solve for the goal, working backward. This latter approach is more mentally demanding, which is one reason physics problems are so hard for beginners. 专家向前推理,新手向后推理。专家从问题的“给定条件”出发,选择正确的公式来应用以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中间量。相比之下,新手从目标开始,尝试找到方程来解决目标,然后逆向工作。后一种方法对智力的要求更高,这就是物理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
- Experts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a problem, while novices rush to calculations right away. While experts generally solve problems faster than novices, proportionally, they spend more tim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before doing any computations. Novices, lacking the ability to categorize the problem by general principles, tend to rush to crunching numbers, hoping it will lead to a solution. 专家花更多时间研究问题,而新手则立即进行计算。虽然专家通常比新手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但按比例来说,他们在进行任何计算之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尝试理解问题。新手缺乏按照一般原则对问题进行分类的能力,往往会急于处理数字,希望能找到解决方案。 在产品设计领域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起源往往源自需求的提出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而产品经理将其视为需求,并不会深究问题。拿到“需求”之后,就开始着手如何逐字实现。结果不仅思考过程极为痛苦,还导致将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言论自由是中国目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石。
一切都是模糊的,直至你试图使其精确时,你才会发现,我们日常表达出来的精确与真正的精确相距甚远。以至于当我们说话时,你无法假设这就是对方真正的意思。 –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英国哲学家
“官方”这个词深刻的反映了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官本位思想。提起“官方”就默认了正确性、合法性、不可辩驳与无需辩驳。在英语里勉强对应的词是“official”,不要翻译直接看它的含义,不过是代表拥有正式授权的办公室有关的意味。
管理者应该主动把手弄脏,不要把“管理”想的那么高山流水。至少要把手下做的事情看一遍,做一遍,才知道他的工作性质、忙不忙、工作中最大的效率问题在哪里、做事有没有方法、你有没有更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实际的掌控能力。
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打破”,无法打破的理由不应该是因为处于恶性循环当中而没时间梳理。
绝大多数社畜的日常工作都没有什么创造性,总是可以套用程式思想去梳理:流程里的顺序、循环和判断,以及函数方法的输入与输出。这些东西管理者搞清楚以后,怕什么地球离了谁转不转呢?
一个公司衰亡的特征:流程和制度越来越多,做事情的制度性阻力越来越大;考勤越来越严格;沟通时的这总那总的称呼越来越多,具体指谁要靠猜;未完待续
逻辑学:一门关于思想和推理的艺术,逻辑能力的高低与误解产生的概率成反比。 安布鲁斯·比尔斯 这或许可以解释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婆媳之间的猜疑?
理想的工作是报酬、权力、责任、能力四者相匹配。
好的设计是没有存在感的设计,而现在大多数公司的 KPI 考核机制,恰恰需要有存在感。
容易紧张的本质是:把别人当神的同时,没把自己当人。
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
访问量统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