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一个经常用、经常听到的词,但说实话,长时间以来,我并不理解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当我们讲价值观不一样的时候,是否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可能都没搞清楚。
以前,我对价值观的粗浅理解是怎么衡量价值,这种理解是孤立的、绝对的,所以我遇到提及价值观的语境一直似懂非懂。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的时候才意识到为什么说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行为。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比较优先级”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想)而不那样做(想),就是因为相比这一件事而言,我认为另一件事更重要。理解这一点,再理解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之类的说法就简单多了。
每个人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出生时都在一个原点,然后逐渐受教育、文化、经历、反思、阅读、洗脑等等因素影响,向不同的方向发散。每个人的价值观形成轨迹,谁也不会和谁重合,至多是朝向一个大方向。完全相同价值观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想要通过讨论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对一个观点产生争议时,争论往往没有任何效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满足:
- 对方是基本有逻辑的。有的人只抛出观点,有些人的论据则和论点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识别到对方是逻辑错乱的人,最好马上停止讨论,免得浪费时间。
- 挖掘出隐含的价值观假设。大多数认为对方论据不足以支撑其结论的时候,是因为对方的论据背后还隐含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这个价值观假设往往才是对方论证的基石。当价值观被当成无可辩驳的论据存在时,每个人的价值观自然引导其得出了当下的结论。所以价值观方向相差太大的人是无法深入交流的,每个人都深陷在自己的价值观车辙里。想说服一个人,就要挖掘出对方的价值观假设,把假设推翻,但显然改变一个人某个价值观假设是非常困难的。
- 能够遇到一个能够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的人。大多数人面对自己价值观的挑战,马上就会进入防御姿态,开始拒绝输入。
面对想要影响别人的冲动,只能循序渐进,通过提供给对方新的信息输入,促进个人的反思达成。欲速则不达。
人与人之间应该加强理解。
价值观的形成因素那么多,每个人形成过程不一样,谁也不是全能神,这就使得价值观非常主观,很难评价价值观的对错,只有法律限定的底线。
价值的优先级取向也不是固定的,总是依赖特定情境的。例如:我认为友情更重要,不应该告密,那么如果朋友即将要杀人,是不是就会有所调整了。面对一个社会热议的事件,在国内目前的言论环境下,你只能发出想让你发出的声音,你也只能看到想让你看到的内容。记者行业早已全线沦落为宣传工具,这让人很难获取全面的信息,了解当事人的两难处境。
虽然强调要加强理解,但理解并非等同于认可。理解是希望尽量还原一个人是如何形成如今的价值观的。如果他的价值观游走在犯罪的边缘,如何消除这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如果你想改变他,又该从何入手。
个人应该主动增加输入的多样性。
一个人要承认自己价值观的局限性。只有不断的主动反思,放弃信息茧房里的奶头乐,多做些深度的阅读,扩大自己的经历,才能够逐渐打破局限性,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
访问量统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