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离文明还有些距离

离文明还有些距离

23年的最后一天去听了第一场音乐会。选择年底倒并非出于什么特殊意义,我这个人相当没有仪式感。仅仅是最近在看一部韩剧《弦上的真相》,此剧重新激起了我要看一场音乐会的想法,又因为是周末的时间也合适,票还比较便宜(只要58块钱),所以就随便选了一个。

晚上7点半开始,5点40就跟老婆从家出发了。到江汉路换乘的时候,我们被地铁站里的阵仗吓倒了:到处人挤人,各个内部的算不算得上交叉口的都设了路障。非常担心没法按时到达剧院,不停的看表。这时候焦虑源于不确定性,地铁站里那么多用于广告用的屏幕,有没有考虑过在特殊时期征用用于指引信息的显示,例如现在屏幕位置距离换乘预计还有多久,今天几点封站等等。虽然焦躁,但还是局部观察了一下地铁公司怎么控制人流的。

这种跨年夜的情况,地铁公司最关心什么:

  • 零踩踏事故。踩踏事故一般只有零和很多两种情况。
  • 加速周转。其实这一点算不得目标,应该说是零踩踏的实现方式。只有快速的把人流疏解到地面和驶离江汉路的地铁上才能实现零踩踏。只要站内人多,就永远处于高风险状态。

我猜地铁公司采取的策略是:

  • 不同人流线路严格分隔成单行道,在关键入口设人管控,杜绝逆行带来的流速降低问题。
  • 引导人群从就近的出口出站,放弃按照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出口出站。一是想把人流压力快速疏解到地面。二是减少站内人流交叉。 这一点实施起来很难,因为江汉路站是一个换乘站,每个节点的工作人员均无法区分人流的目的是换乘还是出站,所以只能依靠喇叭喊。关于这一点,交警遇到十字路口发生死锁(Grid Lock)的时候也常采用这种疏导策略,即“我不关心你原来的目的地是直行还是左拐,现在的最高目标也是唯一目标就是解锁,所以车辆听指挥,快速的离开当前的死锁区域。至于原目的地,绕行解决。”遇到死锁问题,一定要修正疏导目标,如果仍然将原行进方向当作约束的话,想解开死锁会非常耗时。常常会发现,刚刚解开一点,后续车辆又快速填充了被解开的位置。
  • 同一流向的线路上利用原交叉口的设施分隔为多段,每一段都尽量保有自己的缓冲空间。 当后方缓冲空间即将耗尽或者前段有较大的缓冲空间时向前方路段放行。这一点其实是 divide and conquer 思想的应用。把复杂场景分成多个小场景,通过多个缓冲区增加了柔性。试想一下万一出现踩踏事故,地铁里所有人流是一条几百米的长龙的话,踩踏只会快速恶化,而且工作人员无法快速进入事故区域进行干扰。 但这一点上实施起来想要控制合适的缓冲大小和控制放行的时机并不容易把控,因为每一段的设定常常依赖原设施的柱子等隔断导致每一段的长度相差很大,有的路段还有窄长扶梯。空间大小和流速都不太一样,控制起来比较有挑战,需要多个路段的工作人员紧密协作。但这种时候人员很多,地铁公司即使从其他路段借调对讲机,也会对如何分配信道、同一信道太多人在里面的对讲机使用规则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反正是没听到地铁工作人员平时用对讲机有多讲究规则,还不如当年在仓库的时候讲规矩。关于对讲机的使用,想一想为什么总是在电影里听到 Roger that. Copy that. Over. Alpha,Beta…
  • 防止踩踏。当各个路段有效控制自己的缓冲空间时,最容易发生踩踏的路段就是扶梯了。地铁公司应该对扶梯段也是高度紧张的,之前也有商场、地铁扶梯被挤坏的报道。其他路段的秩序维护人员都是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而扶梯段则是安排的辅警在盯着,并且不停的高声警告不许推搡、从侧面插队。

就这次体验来说,我对江汉路站里的疏导方案还是认可的,没有一眼看就吐槽的地方。可惜没有机会全面的观察江汉路的地铁疏导方案和地面人员疏导方案,由于在仓库久了,对于这种高压场景总是充满兴趣。

还好,最终换乘花费了20分钟,尚在这次出门准备的宽放范围内。上了2号线远离江汉路方向,车上人流量就恢复正常了。

七点前就到达了剧院,剧院大门紧闭,到门口也看不到任何告示,也不知道几点开门。观众在外面零零散散的站着。这种感觉很不好,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减少被服务者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慌,剧院其实只需要在门口张贴一张几点钟开门的告示,或者说在卖票的网页上声明自己接受观众入场的时间。

观察了一下剧院外候着的观众,只有极个别的刻意打扮而来。我跟老婆头一天还商量这音乐会外国人不是总是男的西装革履,女的晚礼服么,我们穿个羽绒服会不会太随意了显得对演奏者不够尊重。但阿Q一下,感觉在这方面我们整体跟人家还有相当的差距,穿的不扎眼应该就可以了,于是每人穿了一身黑。

七点剧院开了正门,人群涌入。左手边一排桌子有纸质的票,不少人凑了上去排了队才发现跟自己无关:猫眼渠道买的需要换实体票。我对剧院的好感继续降低,引导观众很难吗?

开门放人没几分钟后就开始检票入场了。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大麦的小程序一直在强调票的二维码截屏无效。我还纳闷呢,你二维码又不是动态二维码,就算是动态二维码只要我截屏和扫码时间差足够短保持在失效范围内也没关系啊。结果二维码检票靠人看,只要看到是大麦,二维码的边在动就可以进场了。。。这个东西有点太容易伪造了吧,做个H5页面,手机发送到桌面伪装成全屏应用,哪里看得出差别。。。

进来以后,找自己座位,又要忍不住吐槽了。座椅的排数是在路边很容易定位的,可是每排的座位号确都在座位的背面。假如大厅座位排列是一个规则的矩阵也就算了,人们只需要看前一排的号码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号码,偏偏这种大厅在设计时考虑到声波的反射,往往都是不规则形状的,每一排的座位数都可能不一样,甚至呈扇形分布,连对齐都不会对齐。每个人进到自己的那一排后,就难免要探头到后面去看号码。这在刚入场的时候还行得通,随着逐渐落座,这种做法会越来越不可行。所见却非所得,这种类似体验在各种影院、剧院都非常常见。是什么制作工艺上的难关无法克服吗,我想并不是。

坐下以后,舞台边侧门就开始排队了。这个队伍一直排到演出开始。一看性别都是女,那不用说,这门后肯定是卫生间。哪天看不到这种单一性别排队的现象了,那可真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了。

演出到点儿开始了,好多手机屏幕也亮起来了,闪光灯闪起来了。我理解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的冲动,刚开始拍几张就拍几张吧,可是闪光灯的问题是习惯性的不把对别人的影响放在心里才会这么多闪光灯的吧。表演者上台,应该礼貌性的鼓掌欢迎吧,你们举着手机拍照哪有手鼓掌?最后,只听见稀稀拉拉局部的一些掌声。

指挥上台,没有主持人,指挥自己兼任,虽然我第一次来,还是觉得挺哭笑不得的,感觉像是过家家,剧院只是出租场地。

指挥开始前先说了一大段,还说什么“本来不让讲”。先解释了前段时间网络上说他们和武汉爱乐名字类似的冒名风波问题,然后表示团员们都心情不好备受打击,所以今天表演不好的话大家多见谅。言语中还强调,自己的乐团团员是“真正爱音乐,视音乐如声明的艺术家”,合着这意思是另一个在风波中的乐团不是呗。“本来不让讲”,不让讲就别讲呗。大家都是拿钱买票进来的,先做好本职。“真正爱音乐”,“艺术家”就应该用实力证明,而不是嘴皮子。指挥的解释在我心里没赢得多少好感,反而觉得没有受到尊重。

演出开始,咱也不懂音乐,也不敢点评,只是有几点感受:

  1. 首席小提琴真的很好分辨,很重要,难怪看韩剧里这个任命那么容易起争议。音乐里最凸显的声音就是首席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就像一条大河,其他的小提琴声都是支流汇入。
  2. 看着谁就能分辨出谁。通过拉弓的动作可以很容易的辨识出来现在听到的音乐里哪个声音是当前这位演奏出来的。
  3. 单簧管给我的感觉像是漫布的背景声,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虽然咱不懂音乐,但是有些曲目还是能感觉到“乱”,看小提琴的动作也能感觉到大家不齐。中间还演奏了《权力的游戏》主题曲,演奏完直接观众席上听到有人骂”垃圾“。这首曲子年轻人都很熟,我也是感觉还不如看电视的时候听到的宏伟有力。

因为没有主持人,指挥每次演奏一曲结束后,都伴随着整理乐谱、拿话筒的动作,搞得下面都不知道该不该鼓掌了,甚是尴尬。更尴尬的是表演中途,又再次强调艺术家们压力大,让乐手又起身鞠躬要掌声。看着乐手一个个面如死灰,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自己一定也很尴尬。

演出中途后面一对母女总是在交谈:”这是你学过的曲子“,”妈妈,刚刚变拍子了“……。我想说,光掏钱送孩子学音乐了,怎么连音乐有关的礼仪都不学一下?因为学音乐是为了加分吗?肯定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我还闻到了汉堡薯条的味道,妈妈在一旁催:快吃!

前面几排总是又几个手机一会儿掏出来拍几张照片、录一段视频、挑一条刚拍的照片…… 这公德心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可不是自由问题,自由不能以令他人受损为代价。

听到后半段,观众席上骂声变的频繁了。观众席上也发生了争执,大概是分成两派,一派是骂乐团水平太差对不起观众的,一派是别人在表演呢,你不要闹,你不愿意听我们还愿意听呢。两派差点打起来,不过不了了之。

这两派我倒都理解,自己呢属于骑墙。主要是因为我既不懂音乐,无法评判其水平和票价是否匹配,缺少点底气,又因为今天的票便宜没有强烈的落差,可不能跟前排全价买票进来的比。

等到表演结束到返场环节,我猜可能会尴尬,没想到真的尴尬了。这个返场环节我有点不能理解,为何会出现在节目单上。返场难道不是因为演出精彩,观众掌声不断强烈要求加演才形成的返场吗?如今已经演化成标准环节了?对自己的表演这么有自信?只见乐团指挥静静下场,无人鼓掌,观众当中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指挥重新上台。应该是”灰溜溜“的吧。直接就开始返场的第一个曲目,表演完又被观众骂了,这次是”退票“。这回指挥也实在没脸了,就要结束。下面观众里一部分不乐意了,你这节目单上不是还有个梁祝没表演吗,怎么就要走呢,就还是要听。于是指挥尴尬的笑笑,继续开始返场第二个曲目《梁祝》。这个曲子听到后段是首席小提琴独奏部分,就在这时候,今天的高潮来了。观众有人陆续开始离场,嘴上骂骂咧咧。坐在最中间的单簧管突然站了起来,卷起乐谱起身就走。紧随其后,其他管乐乐手也一起起身离开。接着除了正在演奏的首席小提琴之外的弦乐手也都收拾谱子转身离开。观众离场开始规模化,首席小提琴也拉不下去了,停止了演奏。整场演出就这样结束了。

诚然,直接中途离场的乐手表现得不够专业,不够尊重观众,但这个责任我觉得还是应该公司背负,指挥背负。为何要把乐团置于今天的境地?商业演出应该做好专业的准备不是吗?是欺负观众大多数欣赏不出来高下吗?

还想说,年轻人果然有性子。今天演出的乐手年龄应该都没超过30岁的,一个比一个年轻。


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

访问量统计:0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Sep 25, 2025 10:58 UTC
发表了8篇文章 · 总计19.05k字
输出促进思考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