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要回归问题本源,重新推导,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并不是新发明,而是马斯克以自己命名的方式,借助个人的影响力,使这种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传播。像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BPR)就是要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组织形式)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
那么,这种思想为何重要?何时应该应用这种思想,又对工作生活有哪些启示呢?
一个结论(思想、最佳实践、规则、方法论等形式),往往是这样得出的:针对某某问题,在哪些特定条件下,基于这样那样的逻辑推导或实践总结,得到了如此的结论。结论总是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然而其得出机制往往少有人知晓。
首先要辨别的就是其针对的问题。对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最佳实践而言,其对应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直观清晰的。但对于其他领域,一种思想、规则、解决方案等,很容易会产生理解的偏差。这些结论所对应的问题往往是被包装的,之所以会觉察到不合理、不理解,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原来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书里总是强调的忠孝,卧冰求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重视孝道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个体吗?不是,它的目标是家国一体,用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洗脑被统治者,让人听话,因为国就是家,皇帝就是父,臣民就应该孝。那么到了今天又为什么还有很多家长乐于继续拿这种故事来主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虽然可能不会被承认,这背后是不是因为这些故事解决了家长如何让孩子听话这样的问题呢?
例如现行的教育体制,最近很热的中考强制五五分流政策为什么会被制定呢。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制定从不是为了解决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为了创造社会需要的螺丝钉。在这样的目标下,得以实现个人幸福的,只是“连带受益”而已。
例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考试为什么总是逃脱不了这样的范式:祖上阔过,总被外人欺侮,现在得到如此的成就。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利于统治的历史观就是正确的历史观。
再例如法律这个东西,在有些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平等的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而在另一些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更好的统治。明白这一点,你可能更理解为什么禁止谈分权,为什么重大社会事件不公开庭审,为什么判决书不再公开,为什么不经讨论就可以快速的立法,为什么“寻衅滋事罪”始终没有被废弃……
那么,假如我们已经明确其对应的问题了,接下来看另外两个因素。假设前提与得出结论的过程。
世界是持续变化的,整体是发展的,得出结论的前提条件也是可能随之变化的。拿特斯拉的电池制作工艺来举例,原来的工艺基于当时的假设,可以说认定为最优解,但原材料价格已经变了,更有新的工艺被发明,当时的最佳实践的时效性就凸显出来了。
至于得出结论的过程,通常有两种常见的途径:通过一定的逻辑推导,或通过多次的实践总结。
通过逻辑得出结论的,逻辑链条是否足够严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提起“逻辑”这个舶来词,可能接下来要有很多人玻璃心碎一地了。我国古代,乃至今天的国人大多数没有多少“逻辑”可言,缺乏逻辑训练。最常见的逻辑谬误怕就是“诉诸权威”了。我们是怎么得到结论的呢,往往是滥用比喻说理,大量的排比修辞强调,最后塞给你一个结论。在我看来,我们文化中相当比例的成语、歇后语、名言,只适用于给当前事态一个类似的说法来辅助理解,而不适用于当作论据。
那么通过实践总结的呢?实践总结其实已经假设了成本可控范围内得到的最优解。通过实践寻找最优解的代价是昂贵的,一个相当可以接受的可行解现实生活中可以作为“最优解”被接受。是否要重新实践总结,往往取决于前提条件的变化。
以上其实和编程随想强调的学习三个层次what why how相得益彰,甚至是受益于此,潜移默化有了今天的思考。直接采纳一个结论,是非常具备诱惑力的,因为不需要思考,也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可能是随波逐流、缺乏创新、轻易被操弄。
说回本行产品设计领域。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从以下方面考虑是否适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 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行业最佳实践,大多数都不是SAP这种级别的产品,就应该假定第一性原理运用的空间还是比较广的。
- 通过“考古”,研究历史设计文档,研究代码判断当前系统的设计质量,也就是考察当初得出系统解决方案的过程质量高不高。
- 当时的假设前提也可能早已发生变化。
同时也启示我们:
- 写文档应该写清楚基于的假设前提,设计思路,
- 有哪些常见的思路为何最终被舍弃(实践过程)。
这样未来更方便重新检视流程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
访问量统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