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被骂没脑子的现象,多是一种 just get things done 的心态。这里的 get things done 可不是时间管理领域的 GTD,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主动意识的凑合心态。很可惜,这种心态的人在工作场所中是大多数,所以才有世界是草台班子搭成的说法。这种人内心里有一种救火心态,如果是消防员,这种人只“消”不“防”。
可惜,偏偏这种劣币常常驱逐良币。良币太“安静”了,本职工作做的越出色,越没有对比出的落差存在感。而劣币总是捅娄子,捅完就解决问题。由于往往没有完善的事故调查机制,导致常常反而造成一种劣币有能力的假象。
不要觉得自己当了领导不会让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发生。大多数领导哪个承认自己会纵容发生,可还不是普遍现象。一方面劣币往往行事诡秘,而领导往往太偏管理向已经失去了对一线业务的敏感无法发现。再一方面,良币往往“不听话”。还有一方面是我们的思维惯性,导致难以自知。比如说,49年开始中国折腾30年,关起大门自己使劲儿折腾,折腾的统治危矣不得不搞改革开放,大家不也是歌功颂德,觉得是个良币么,但请问当年关门折腾的又是谁呢?
聊聊我在工作当中打交道的一些产品经理和研发工程师的例子。
产品经理:
- 传话筒。本来需求提出方就倾向于提方案而不是提需求,有些人乐于提出方提方案,越详细越好,乐享其成。
- 重形式不重内容。复制粘贴,完成需求文档的形式。形式完整即设计完成。
- 做功能不做设计,只解决当前需求,只要逐条满足对方提的方案就万事大吉。
- 救火心态。哪里走不通了就解决直接原因,从不溯源根本原因,导致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系统最后臃肿不堪。
研发:
- 写完就提交,自己不做最基本的用例测试。
- 建表不考虑索引。线上卡一次加一次,而且只加当前问题的索引。
- 线上事故、bug不总结成 check list。永远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同样类型的错误下一次再犯。
- 产品写多少,做多少,只做功能,不做设计。字面意义上严格的按照设计文档做事情。更不会不关心第一人称的业务用例。-
- 改代码不看上下文,不检查改动关联点,提醒测试。
- 提交代码IDE对缩进处理和主干代码不一致,格式化导致覆盖掉了所有历史修改记录,却长时间无人关注提出。难道提交后无人能看见所有的提交备注都变成一个人的了吗
招聘不需要十分聪明的人,十分聪明的人本来就少数,可遇不可得。需要的是脑子一般好用,能够理解,能够学习积累,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人。只要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就像复利一样,此人必定是在不断的变优秀。怕的是今天犯的错,一年后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有人会说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可是你至少要区分一下哪些也于己有利,考虑下是否有羽毛要爱护吧。
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
访问量统计:0